形意拳松沉
放松一定要松到脚下,真的能松下来,身体的重量一定会传到脚下去的,松了之后必然带来沉。腿部会承受很大的身体重量,腿的承重程度实际上就是松的程度,那时候大腿会很酸。不知道大家在练拳过程中,有没有这样的体会,如果没有就说明练的有问题。
放松一定要松到脚下,真的能松下来,身体的重量一定会传到脚下去的,松了之后必然带来沉。腿部会承受很大的身体重量,腿的承重程度实际上就是松的程度,那时候大腿会很酸。不知道大家在练拳过程中,有没有这样的体会,如果没有就说明练的有问题。
阳不离阴,阴不离阳;孤阴不生,孤阳不长;阴在阳中取,阳在阴中求。这是太极理论的核心,也是中医、太极拳的核心。人体的阳气是在会阴穴,也有人说是长强穴产生的,阴气是在百会穴,也有说是印堂穴产生的。阳气要上升,行走的路线是脊柱,从尾骨一直到头,这就是督脉;阴气要下降,从头经前胸回到小腹,这就是任脉。有意识地运行这样的路线,就是运行小周天。熟练地掌握就叫做打通任督二脉!
宁用膀打一寸,不用脚踹一尺。这是句老拳谚,意思是,臂膀打寸劲,腿脚管吃位。传武没有高腿,起腿半边空。下盘管占位,中盘为主宰,上盘是进攻。古代管武术,也叫手博。武术源于古战场,成千上万人,这种场面,起腿,意味着爬下,再也不起来了。先要保证不倒,才有活下来的可能。腿的支撑和平衡,尤为重要!起脚攻击,不是不行,看在什么场合。既然以臂膀攻击为主,腿的吃空儿,卡位就必须很讲究,且到位。前人用词笼统,有时也让人误会。比如,手是两扇门,全凭脚打人。不明白的,以为是全靠腿脚进攻,其实会错了意。靠谱解释是,腿脚吃空卡位,手臂破膛而入。这是传武技击风格,充分利用了,杠杆和抛物力,是经典物理学原理。远处看传武技击,像人体大榔头,或大剪子。近处贴身攻击,是传武的优势。
外三合是手与足合、肘与膝合、肩与胯合,是要求上下肢的各个根节、中节与梢节做到上下相合。三催劲整,动作如一,才算做到外三合。所谓内三合是心与意合、意与气合、气与力合。只有做到心动意发,气力齐行,才算做到内三合的技法要求。但还必须与外三合的上下相合,三催劲整,动作如一这三者完成一体,才算做到内外六合,达到“周身完整一气”。所谓的“三催劲整”即是上肢肩催肘、肘催手;下肢的腰催胯、胯催膝、膝催足。上下肢的三催劲完整一气,动作如一,才算做到“三催劲整”。
形意拳的劲道叫翻浪劲,海浪反反复复,跌宕起伏。猴子一警惕,立刻缩身,危机一到,可向四方弹起。不懂得蹲身起身,就练不出翻浪劲,薛颠是在猴形里出的功夫,他一米八几的个子,一缩身一小团,所以别人说薛颠能把自己练没了。从薛颠的角度讲,劈拳起手势、半步崩拳都是猴蹲身,这样十二形就入了五行拳,其实这是五行拳该有的东西。
八须
顶、扣、圆、毒、抱、垂、曲、挺。每一须对应人体三处,合计为二十四法。拳式站定,此八须具备焉,皆所以蓄力养气,使敌我者无所措,此亦五行拳特有者也。
三顶:头上顶,有冲天之雄;手外顶,有推山之功;舌上顶,有吼狮吞象之容。
三扣:肩扣,则气力到肘;膝胯扣则全身气凑;手足指掌扣,则周身力厚。
此“十六练法”是:一寸、二践、三躜、四就、五夹、六合、七疾、八正、九胫、十惊、十一起落、十二进退、十三阴阳、十四五行、十五动静、十六虚实。现将这“十六练法”分述如下:
形意“八字诀”,也称其为“八字歌诀”,它是形意拳的术语之一。《形意母拳》中讲:“八字者,顶、扣、圆、敏、抱、垂、曲、挺是也”。这八字中,每个字都包含了三项具体的要求,体现了形意拳技法的基本特点。
(一)头打起落占中央,入手分明起落强,脚踏中门抢他位,就是神手也难防。
形意拳关键在转胯,后脚跟一蹬,胯一转,通过脊椎转到手上。要把这个劲练出来,可以反复双手推墙体会,然后用在拳击上。一开始静态三体式,然后过渡到活步三体,其实就是拳击进步出拳,整体不丢就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