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仁格竹到知行合一

知行合一是中国两个半圣人之一的王阳明提出的(点击下载,听更多精彩)。王阳明做到了三不朽,立德、立言、立功。
王阳明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,光明的一生,智慧的一生。

年少的王阳明桀骜不驯,有经略四方之志,一身是胆,曾出游居庸关、山海关,纵观塞外。
青年的他,不以科举为第一等要紧事,做一个圣贤的人,才是他的追求。他博览群书,精通兵法。
他学习思考“物有表里精粗,一草一木皆具至理”的理论。实践了朱熹的“格物致知”。决心穷竹之理,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。
发现一个问题,世间万物,如何才能格尽其理?理论与实践产生了脱节。

仕途的他,不畏惧权贵,伸张正义,却被贬至贵州龙场。
途中,被人追杀,伪造跳水自尽,躲过一劫。
逃过追杀的王阳明,暗中见其父,父说:朝廷委命于你,就有责任在身,还是上任去吧。随后他踏上路途,来到贵州龙场。
当时的贵州,万山丛薄,苗、僚杂居,一片荒野。但,王阳明心无怨恨,随遇而安。
他在恶劣的环境中,顽强的与自然斗争,勤劳做,同时坚守道心,日日参悟学术。
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,他在思考,如果圣人身处此地应该如何做?
龙场气候炎热,瘟疫多发,瘴气横生,无医无药,外来的人,大多病死。
此时的王阳明身边的人有离世的,有重患的,此时的他已是荣辱不惊。
可是,他必须与死神斗争。活下去,自己活下去,帮助身边的人活下去。
知行合一
王阳明在阴湿的小山洞里,仍然不忘时常静坐,苦苦追寻圣贤之道。
此时的他已经是荣辱皆忘,超越生死。
终于,认识到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”。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。

怀才如怀孕,王阳明再次步入仕途,被兵部尚书推荐平定江西。
阳明到任后,先扫清盗贼的耳目,责问狡黠的仆役。仆役不敢隐瞒,坦白间谍身份。
王阳明免了他们的罪过,让他们做两面间谍。随后清剿,他用兵诡异、独断,素有“狡诈专兵”之名。

随后,平定叛乱。当时的他手中无兵,依靠地方官吏及各府县士兵,征调军粮、制造兵械船只。
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,他虚张声势迷惑对手,到处张贴假告示,号称十六万大军,准备进攻敌巢。
又用离间计,故意泄漏假情报给敌人,使敌人内部相互猜疑,敌方犹疑不定,等了十多天。
敌方得知受骗后,才沿江东下,开始进攻。
此时,王阳明大军已集结完毕,他力排众议,直捣敌方老巢。
敌方大军进攻,守备空虚,我军锐气正足,必可一举而下。敌必定回救,到时我们迎头痛击,肯定会取胜。
后来的事实果如王阳明所料。以一己之力,挽狂澜。
格物致知
功成名就的他,淡泊名利,潜心悟道,讲学。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: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。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,行的明察精觉就是知。
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。只学不行就不是真知,而只行不学就不是真的行。
以知为行,知决定行。王阳明说: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工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
知是良知,行是实施。只要遵循内心的良知,复杂的世界,会变得清晰,致胜决断,了然于心。